当前位置: > 热评

微信上最好的社交,不是点赞,而是“屏蔽力”

时间:2022-08-18 19:56:09 热评 我要投稿

01

曾经看过一个观点。

点赞,是我们在维护自己的“人脉资源”。

大家工作都很忙,也没有时间聚一聚。因此在微信朋友圈里,随手点个赞,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存在,从心理上,暗示对方“我记得你,我关心你”。

相对来说,点赞不要动脑筋,也不要认真看内容,但是人情却留住了。

社交大师卡耐基说过:“假设我们想法交朋友,就要先为他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显然,点赞在社交中客观存在,但是其作用,并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

如何维护关系,需要记住一句话:“朋友不在乎数量,需要质量。”概括一下,就是“少而精”。

生活纷纷扰扰,到处人声鼎沸,你总得做出判断和筛选,然后“屏蔽”无关紧要的人和事。

02

什么都不屏蔽,就是为难自己。

外界的信息,照单全收,表面上是“在乎、珍惜、理解”,其实是自己毫无主见,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西晋时,有一个富豪,名叫石崇。他家的财富,连朝廷都无法超越。

有一天,宰相王导应邀去石崇家喝酒。还在门口,他就听到了这样的小道消息——如果客人不喝酒,石崇就会认为是丫鬟侍候不到位,只能采用伤害丫鬟的做法,来表示对客人的“歉意”。

平时很少喝酒的王导,担心伤害丫鬟,因此喝了一杯又一杯,醉得一塌糊涂。

和王导同行的大臣王敦,却 不以为然。事后对王导说:“这是石崇的家规,你我何必在乎?”

显然,王导因为没有“屏蔽力”,只能为难自己,取悦外人。而王敦却真正做了“自己”。

网络时代,我们能够接受到的“小道消息”,是古时候的数倍。如果你认为,一切都是真实的,都要去关心,那么你还会有自己的空间吗?

打个比方。

在同学群。某同学在开店铺,店里有一些快过期的食品需要处理。他把信息发到群里,大部分的人不接话,而你却表示关心、同情。

顺理成章,你总得去店铺里买点什么,否则面子上过不去。但是买回来的食品,并不是你想要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你就是因为热情接话,损失了自己的钱,“买”了一个麻烦。

什么都不屏蔽的生活,就像一个“吸收器”,别人给你什么,你就收下了。久而久之,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

有人统计过,一天之内,有5亿条推文、2940亿封电子邮件、50亿次搜索......微信是一个通向网络世界的窗口,你不学会屏蔽,还真的不行。

03

“屏蔽”了无关紧要的,剩下的才“重要”。

聪明的人,学会了做“弹力板”,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弹回去,真正过上了“眼不见为净”的生活。

具体来说,在微信里,需要屏蔽三样东西。

其一,屏蔽多余信息。

作家刘同说过:“不要浪费时间在与自己工作无关的信息上,屏蔽它们,花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

打开微信,真正和你有直接关系的信息,并不多。如果你忙于看信息,说明你处理信息的方法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所有的群,你都没有屏蔽;朋友圈里的内容,你一定要从头看到底,害怕错过。当某个群一天就产生几十条聊天内容的时候,你就累得够呛了。

把群屏蔽或者折叠,有时间就看看,没时间就算了。这样做,就是你在控制群,而不是“群”在控制你。

其二,屏蔽一部分人。

结交新朋友,忘记老朋友,这是人生常态。如果你拉着新朋友,惦记着老朋友,隔三差五要联系一下,证明自己有情有义。肯定会很累。

“150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可以熟悉的人,也就是150个左右。

很多人的微信里,有几百个好友,甚至上千个。显然是要“删减、屏蔽”。

比方说,一天发几十条微商信息的人,占用了你的朋友圈,选择屏蔽就很有必要;随意转发虚假消息的人,还是不要交往了。

也有一些人,曾经和你是线下的朋友,但是多年都没有联系了,就别联系了。这辈子无缘的人,放手就对了。

其三,屏蔽坏的情绪。

很多消息是和你有关系的。因此你需要看一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因此对某件事有自己的看法,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当你遇到事情,发了朋友圈之后,会有很多条留言;在群里求助之后,会有几十条回复。有人说你“对”,有人说你“错”,到底要如何做,还是你自己定夺。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看别人的留言和建议,毁掉了自己的心情,这是何苦呢?

另外,总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和群里发泄情绪,谩骂别人。你要是因此生气了,就是“情绪的接盘侠”。

你应该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要和谁交往,在乎的人是谁。微信越干净,圈子越好。

04

最后,分享几个提升“屏蔽力”的技巧。

客观分析,屏蔽有两个层次:物理上的屏蔽;精神、心态上的屏蔽。

做到第一个层次,很简单,就是选择退群,删除厌恶的人,屏蔽别人的朋友圈。

做到第二个层次,就要提升自己的修为,保持做人做事的定力。

愿你,打开微信时,拥有一块无形的盾牌,不被网络里冒出来的“矛”,刺伤了自己。

凡事网开一面,给别人出口,也给自己出口。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