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联考作文手记:“文字失语”抑或“张扬个性”?

时间:2022-04-22 19:38:56 热博 我要投稿

2022年1月10日,湖北省部分州市举办了第一次大型联考。作文题是讨论对青少年群体采用网络流行语的看法——到底是一种“文化失语”还是一种“张扬个性”?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对我说,考前准备了大量关于“红色文化”“家国情怀”的东西,没想到会考到语言上去,言外之意就是素材匮乏。这实际上就涉及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面上看是讨论语言的个性化与纯洁性,实则是关于如何更好文化传承的问题。对于这点,9月6日的人民日报评论曾讨论过,可参照阅读。本次作文,学生除对素材感觉匮乏或不会转化外,也有偏题现象出现,如抓材料中的只言片语立意为“个性”“文化自信”等,而没有把握多则材料共性中的“语言”。现小衣老师将本次作文具体指导如下: 先一起回放一下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 ,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个性化用语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在表达上都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就像曾经的80后使用的“狂汗”“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90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yyds”“emo”“绝绝子”“爱豆”等个性化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仅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再一起推敲一下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多材料思辨型作文。它从网络流行语的角度考查了语言文化的构建与传承,阐述了语言“个性化”与“纯洁性”之间的关系。2018年江苏卷“语言的魅力”的作文可作参考。 对于网络流行语,三则材料分别从媒体、网友和学者三个视角提供了三种观点:反对、赞同与辨证对待。在这种情况下,三种观点均可立意,只要言之成理能“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就成;但注意不能说过头话或写成“一根筋”,都要注意思辨性。比如谈及“不赞同如此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时,就不能一味地只鞭挞它的单薄与粗粝,也要提及它的鲜活与个性。针对三种立意具体阐述如下: 材料一认为个性化语言的过度使用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文字失语、交流障碍、文化代沟、母语失纯等。据此可采用驳论文写法,破立结合,正本清源。可联系课文《咬文嚼字》中的观点,表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而不能陷入流行语的“套板反应”里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还可联系《典籍里的中国》中伏生拼死护书的事迹,说明护佑母语纯洁的重要性。 材料二认为青少年追求语言个性化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则可表达个性,二则可悦纳时代,三则可便捷交流,四则可丰富母语。所以,既应该允许主流语系的“大江奔流”,也应该包容流行语系的“浪花朵朵”。据此立意,可以写立论文,设置两三个分论点来树立之。可联系当下十大流行语“觉醒年代”“破防”“躺平”“鸡娃”等来证其时代属性与群体诉求,还可联系“囧”“破防”“给力”“硬核”等流行语已纳入主流语系的现象来证其创造性。 材料三则持辩证观点,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使用也难免会带来语言交流的障碍与母语传承的损伤。应该说,以此立意是最周全辩证的,它表明了出题人的初衷:“个性”诚可贵,“文化”价更高;若为传承故,语言需美妙。以此,可联系“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的风雅先生、诗词女儿叶嘉莹来作典型例证。 小衣老师还特从本次作文中精选了一些好题: 适度用“新”,莫让文化“失语” 小小流行语,折射时代变迁 赓续文化薪火 促使语言流长 润语言之沃土,立文化之丰碑 手持明烛守本心,传承母语扬自信 个性合时代,语言传薪火 文字失语,惟君能语 守文化本源,纳新正风貌 尊青年之选,护母语之传 占据精神高地,不困热语旋涡 飘飘洒洒千年雪,化作满庭梨花开 守我明月 ,卫我清光 只恐深夜“花”睡去 最后小衣老师还特选一篇满分佳作点评给大家参考: 个性合时代,语言传薪火 “yyds”“绝绝子”……属于青少年的个性化语言席卷网络,这不免让人联想起90后的火星文,80后的网络语,似乎每一代的青少年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表达。然而,有人将这一现象认作是“文字失语”,是亟需重视的社会问题。 年轻人的个性化,语言的纯洁性,究竟孰对孰错呢? 依我之见,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人们也的确要关注语言的意义,拒绝过度个性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个时代的个性化语言即是进步的产物,是年轻人积极回应时代的表现。数字洪流奔涌而来,青年一辈如张一鸣,充分利用时代资源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老一辈如叶嘉莹教授,转蓬万里,历经劫难,犹在用互联网将诗词传播给世界。他们悦纳时代,融入时代,收获春天。而年轻人追求新鲜的个性化表达,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悦纳? 然,诉诸文化,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年轻人若是一味追求个性化而失掉了对语言的敬畏之心,便无异于丧失了文字能力,在浩渺的时代烟雨中终究只如水上浮萍,无处生根。 历览先贤,孔子福泽后世,马融绛帐传薪,谁没有借助语言的力量?回望今朝,写作时引经据典,阅读时与他人的灵魂邂逅,谁又未曾享受过语言的红利?试想若书中充斥着大量极度个性化的词藻,与人交流一开口便是晦涩奇葩的语句,何谈交流?何谈传薪?一言以蔽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我们都应葆有对语言的敬畏与热爱,莫要伤害母语的纯洁性。 时代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用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装点文字,实是一件乐事,但我们也应谨记语言的重要性,不要将它的作用仅仅囿限于消遣和娱乐。年轻人诚应向上寻觅,向外延伸,探求语言更广袤的天地。个性化以合时代,念语言以传薪火,时代赋予我们个性化的权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以更饱满的姿态回馈时代?语言的个性化与纯洁性并不对立,更无对错之分。吾辈青年若能在际遇时代的同时,充分明确语言之功用,那吾辈的青春之河定将无愧于民,福泽于后,以海阔凭鱼跃之个性,开万世之华章。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章思维缜密、章法严谨。题目便开宗明义;开头关联材料,提出问题;第二段将材料提炼出“个性化”与“纯洁性”两个关键词,形成二元思辨;紧接着独立成段,提出论点;继之先退一步,表明个性化表达是悦纳时代的表现;随之又进一步,旗帜鲜明地表明一味地追求个性化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继之大量的反问之后又“一言以蔽之”;倒数第二段回应论点,同时一把提升了语言使用的高度:不能仅是娱乐,更应回馈时代——善于爬坡,一朵花上见天堂;最后总结全文:让青春之文字开万世之华章,真乃曲终奏雅、高屋建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