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赤道坐标系的独生子----十二支

时间:2022-04-21 18:47:09 热传 我要投稿

赤道坐标系的独生子----十二支(此文的压缩版曾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发表) 摘要 十二支 ,有的学者称它为地平十二支,有的学者称它为黄道十二支,这两种称谓都是用西方天文学的内容张冠李戴中国天文学的十二支。追溯中国天文学的史前史体现的十二支与天极、赤道二十八宿、北斗指向之间的关系,结合在六、七千年前已经开始行用的干支四柱与浑仪的功用,可以证实十二支只能被称作赤道十二支。 关键词 中国天文学 史前史 十二支 属性 赤道 学术界有的学者将十二支称作是 黄道十二支;有的学者将十二支称作是 地平十二支;惟独不称十二支是 赤道十二支。 比如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说:“"太岁’原本指假设的岁星(木星),它与天上岁星的运行方向正好相反,以便于与 黄道分为十二支的方向相同,便于用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纪年。” [1] 又如天文学史专家说:“……我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干支记日法,也是十干和十二支的组合。……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干支表。证明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武丁时代,就有了十二支的划分。十二支应用于天空区划,就是十二辰,即沿着 地平线的大圆,以正北方为子,向东、向南、向西依次为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这种十二方位的制度今天仍然在应用,所以把正北到正南经过天顶的一线称为子午线。” [2] 《中国天文学史》则认为:中国古代的地平坐标最初只有 地平径度,它广泛系用于以日晷测量太阳出没运行的方位角上。它的产生是很早的。但是最早的方位角是如何表示的,这已难考查。在汉代,常用十二支来表示方位,如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周髀算经》卷下有:"冬至夜极长,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或更精确些用四维、八干、十二支来代表二十四个方位。四维是:用艮表示东北,用巽表示东南,用坤表示西南,用乾表示西北。八干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 [3]见图 1 因为子午线既经过天顶也经过天极,天顶属“地平”坐标系,天极属“赤道”坐标系,加上黄道有“十二”宫,所以这三者很容易混为一谈。 图 1地平大圆与天极赤道交角图 十二支究竟是地平十二支?还是黄道十二支?抑或是赤道十二支?鉴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正确认知,故非常有必要对十二支予以正名。 一、年深日久的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与十二支 根据星象来判断一年的季节,并制订出历法叫做观象授时。依据北斗的周天徊转规律制订出历法叫做北斗观象授时系统。 河南濮阳出土的六千多年前蚌塑的北斗、苍龙、白虎星图证实,北斗观象授时系统在六千多年前的中国已见成型。考古学家冯时先生在《远古文明的绝响:记中国最古老的天文星图》中,用十分流畅、欢愉的笔调介绍了这一系统的发现过程:“1987年盛夏,位于豫北平原的濮阳,考古学家们正紧张地忙碌着。在一片数十平方米面积的遗址上,已陆续发现了宋以前几个时代的遗迹,然而当叠压在最深处的文化被清理出来之后,人们惊呆了,一组仰韶文化时代的神奇遗迹呈现在眼前。 遗迹中包括一座编号为M45的古墓奇特异常,它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尚有一对弧形小龛,一位老年男性墓主头南脚北地仰卧于墓中,周围葬有三具殉人,显示了墓主人高贵的地位。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在墓主人骨架旁边,考古学家剔剥出三组用蚌壳精心摆塑的图象,东侧是蚌龙,西侧是蚌虎,北侧是蚌塑的三角图形,三角形的东边还特意配置了两根人胫骨。墓葬的年代在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准确时间为距今6460±135年。 面对古墓,人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墓中蚌塑图象的意义何在?龙、虎以及北侧的一组图象是否为一个整体?古人的这种安排意味着什么?一连串的疑问使人们不能不认真地比较墓中的一切。当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北侧的那组图象上时,人们惊讶地发现那正是一幅包括北斗和龙、虎星象的天文图!”见图2《蚌塑天文星图》 图2蚌塑天文星图 最古老的《天文星图》,“蚌塑三角形表示斗勺,蚌塑的龙、虎表示二十八宿中的“苍龙”、“白虎”星象。又因为早期圭表(测量日影的仪器),是由测量人的身影长度转变而来,故墓中的两根人胫骨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行用了测度日影的天文观测方法[4]”。因为数千年前北斗的位置较今日更接近北天极,所以终年常显不隐,观测十分容易。随着地球的自转,斗勺呈围绕北天极做周日旋转,一日一夜绕天穹一周并过一度,犹如表盘上的秒针与分针。在没有任何计时设备的古代,可以指示夜间时间的早晚;又由于地球的公转,斗勺呈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犹如表盘上的分针与时针,人们根据斗勺的指向可以掌握季节的更替。从蚌塑天文星图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已经学会了观象授时,他们在认识北斗的同时,还认识了天球赤道附近部分区域内的恒星,在北斗与二十八宿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有效的联系。这就是以北极为中心,以北斗为指针,以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天赤道)的最古老的天文学体系,十二支就寓于这一体系之中。 二、“十二斗建 ”与十二支 在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体系中,以斗柄徊转的指向建立十二个月并用十二支来纪的历法,古人称它为“十二斗建”。 1 .北斗观象授时系统 天文学史专家郑文光先生明确指出:“《夏小正》里观星方法中的第六种,是对北斗斗柄徊转的描述。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观象授时系统。 由于地球自转轴正对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反映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视运动中,天球北极是不动的,其他恒星则绕之旋转。我国黄河中下游流域,约为北纬36度,因此天球北极也高出北方地平线上36度。以36度为半径画的一个圆,叫恒显圈,其中的星星虽则总在绕北极徊环不息地转动,却始终不会隐没到地平线下。 北斗正在恒显圈的这部分天区,它的七颗星都比较亮,所占天区也很广,很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大杓子的形象。根据北斗所指的不同方位是可以定四时的。如《鶡冠子·环流》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鶡冠子》虽是后人所托,但所反映的则是比较原始的根据斗柄徊转而定四时的民谚。 ……视斗柄所在方位而定时令,正是后世历法中"斗建’的起源,所谓"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都是指以斗柄所指的方位来定岁首。 观察斗柄徊转以定四时,在世界各古代文明发祥地中,只有我国应用。……”[5]古人所观测到的北斗星周日、周年旋转,与我们现代人所认知的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是一致的,如地球在自转一周的同时,在公转的轨道360度大圆上,还要移动一度。地球一年绕太阳一周, 北斗一年绕天极一周。古人正是利用了北斗七星的这种可以终年观测的特点,建立起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 截然不同的最早的时间系统。即“北斗观象授时系统”(见图3《北斗对应二十八宿图》)。 图3北斗对应二十八宿图图 2 . “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与十二斗建 “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与十二支的关系体现在十二斗建之中。十二斗建的具体内容是:北斗星指子谓之(斗)建子,依次为建丑、建寅……直至建亥。在这里十二支又被叫作月建,如北斗星指子,即月建为子。我国长期使用的夏正(夏代的历法)就是以这一历法中的寅月为正月。简言之,十二斗建,就是依据斗柄在周天徊转时指向的十二个方位,建立的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历法[6]。斗柄周天徊转时指向的十二个方位,是依据二十八宿代表的周天360度等分出来的十二种标准星象,古人称这十二种标准星象为十二辰(见图4《十二支与二十八宿对应图》),并用十二支来予以命名。

图4 十二支与二十八宿对应图 以斗柄徊转的指向建立十二个月的历法,在蔡邕《月令章句》中被称作:“占斗纲所建”,即观察测算斗柄指向所建立的月份。司马迁《史记·历书集解》中有:“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即观测斗勺的徊转以定一年十二个月的月份。《淮南子·本经训》“瑶光”下高诱注:“瑶光谓北斗杓第七星也。居中而运,历指十二辰。”意为斗勺正对北极星的那颗星,居于天穹的正中而运行,统领着整个勺星轮流经历指向十二辰的位置。 柳洪亮先生指出:因为“每天一定时刻斗柄所指的方向平均变动一度,每月变动三十度,旋转一周等于一回归年的日数。古人把周天划为十二等分,以十二支配于十二方位,北方为子,接着依次向东、向南、向西、再向北。形成固定的十二支纪十二个月。包括冬至的这个月,因为斗柄指向正北,所以将这个月定为子月。这一对应关系一直为历学家们所遵循。”[7] 古代中国天文学在制订历法时,除了依据测日影以定冬至,作为一回归年的起点之外,同时必须依据斗柄徊转时所指向的正北,为一回归年的起点。从“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与十二支的关系可以看出,与十二支相配的十二个方位是对赤道大圆的十二等分。子午线虽然既经过“天极”也经过“天顶”,但是“天顶”与“天极”是有区别的。“天顶”是以观测者为中心;“天极”是以地球“自转轴”为中心。依据“天顶”划分的地平大圆与依据“天极”划分的赤道大圆,其空间取向不一致(这一点必须明确),所以依据赤道“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划分的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与依据地平“子半球、午半球”划分的“可见半球、不可见半球”也不一致。以“天顶”为中心在赤道坐标系中,只是起定出以观测点为“起止点”的作用,这一作用与我们熟知的本初子午线作用的其原理是一样的。 既然与十二支相配的十二个方位是对赤道大圆的十二等分,就不应该称十二支是地平十二支。 3 .十二斗建是对天地阴阳之气运行规律的考察与分纪 《史记·天官书》中,赋予北斗以十分显赫的地位:斗为帝[8]所乘坐的车,在天穹的中央运行,驾临维系天地的四面八方,分阴分阳,建立四时,均衡五行,迁移节气的度数,对天地之气在每个时段的考察与标纪,全都由北斗徊转所指的方向而定[9]。汉武梁祠石刻中,就有相当生动且艺术感染力极强的图5《斗为帝车图》。 图5斗为帝车图 《鶡冠子·环流》中记载的斗柄四指,也证明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划分四季的依据是“斗”和“宿”。而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则与这四季直接对应,在《史记》、《礼记》、《素问》等古籍中都有记载:“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从这些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古人选择北斗为坐标,是与划分阴阳,建立四时,均衡五行,迁移节气的度数,制订纪年、月、日、时的历法这些实际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十二支被用来纪年、月、日、时,除了依据太空中的天体运行规律之外,还要依据天地阴阳之气运行规律。这两条“规律”,是建立赤道坐标系的科学依据,而 地平、黄道这两个坐标系却不具备这方面的内容,这也证明十二支不应该被称为地平十二支、黄道十二支。 4. 制订历法的依据----十二支与二十四节气、十二中气直接对应 古代文献记载,制订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依据是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与十二中气,十二节气称为“初”,也称“始”;十二中气称为“中”。《汉书·律历志第一上》载:“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 二十四节气依据“日”一年在天球十二辰的“中”位----“斗建下”为准,所谓“举正于中”,意即指此,是为“中法”,即定月份的方法。《后汉书·律历下》曾载:“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中之始(日)〔曰〕节,与中为二十四气。”这里的中气是指将一年等分为十二个中气,每个中气30日左右,中气的开始之日称为节气,十二节气与十二中气合起来,为二十四节气。 尽管自周朝以后已使用依据月亮圆缺规律而定的太阴历,但是制定太阴历仍然离不开由十二支来标示的十二中气。而且古籍中所记载的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就是使用全部与二十四节气相一致的十二个中气的天文位置[10], 十二个中气的天文位置是由 赤道大圆等分出来的(见图6《地球十二条经线图》),由此也证明十二支只应该被称为 赤道十二支。 图6地球十二条经线图

5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与季节直接对应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与季节直接对应,这方面内容对学术界来说并不陌生。 只是因为自周朝以来一直行用太阴历,学术界对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中每个月的月初与月中,很少有十分明确的论述。应该充分提起注意的是,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与月亮的圆缺规律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尽管学者们都相当清楚,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依据是十二斗建, 但是也常常是去太阴历的闰月要建在没有中气的月份里,分析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内容[11]。 尤其是经常用到“月柱”的命相学,在遇有一年分为十三个月的闰月时,如某年闰八月,多是把“酉”这个月的两个八月(60天左右)合为一个八月,这就导致很多人 忽略了十二支所纪的 十二月历法与现行太阴历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一忽略可能最晚起源于汉唐之际,因为在汉代天文志这类文献中,就已将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与太阴月历法 并提,如司马彪撰《后汉书·志·第三·律历》:“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有关这一问题引起的混乱,在 《隋书·律历·上·侯气》中就记载了: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派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用律管候气。 所候的气与月份的对应有早有晚,有时刚入月其气即应;有时至月的中下旬间才应,高祖对此感到诧异,就问牛弘。牛弘回答说:“灰飞出一半为和气,灰全部飞出为猛气,灰不能飞出为衰气。与和气相应者其行政治理平和,与猛气相应者其臣子放纵骄横,与衰气相应者其君王暴虐无道。”高祖反驳他说:“臣子放纵君王暴虐骄横,其行政治理不平和,不是因为月份有差别才会有差异。现今十二月律,在一岁内相应与否并不相同。暴君纵臣,怎麽能够有如此厉害呢?” [12]负责测气的官吏以“气应”与月份的不相吻合来妄议朝政,得到汉高祖的驳斥,证实了有贤能的君王是不轻易相信这些迷信说法的。 这些记载证明,当时的古人就已经因为混淆了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与依据月亮的圆缺制订的太阴历之间的区别,所以才会有十二律管测气与当时的月份不相感应的现象。唐代王冰所著《素问》中,有的章节也是按太阴历的内容来释义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因为十二支的确立取决于十二律。《汉书·律历志》就记载了:“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所以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与月亮的圆缺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太阴历的正月初一,与寅月(远古时期也称“正月”)的月初----立春,很少是在同一天,太阴月中每个月的天数也不与十二支所纪的每个月的天数直接对应。故而根本无法将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实际内容揭示出来,进而也很难将十二支与十二斗建关系的知识传播开来。 其实要了解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的月初、月中并不复杂,只要分析了斗柄所指向的十二个方位,以及这十二个方位与四时季节、二十四节气、十二中气直接对应的关系,就会清清楚楚。因为斗柄所指向的十二个方位中的北方(冬)为:亥、子、丑;东方(春)为:寅、卯、辰;南方(夏)为:巳、午、未;西方(秋)为:申、酉、戌。所以每个季节90天左右,每个月30天左右,月初是“节气”的第一天,月中是“中气”的第一天。与十二支纪十二月直接对应的季节如二分、二至、四立这八个主要节气,其天文位置也是由赤道大圆二十八宿等分出来的。二十八宿是将整个天球赤道带附近络绎不绝地从东方升起,经过南中天,向西方落下的星分为二十八群,分别用动物和事物的名称予以命名的恒星。“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和《礼记·月令》用以记述时令的昏旦中星,就是采用二十八宿体系,到西汉时代的《淮南子·时则训》,也还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作都保持了自古以来天象与物侯并存的传统。”[13]也就是说,古代中国天文学在天文观测中选定天体坐标,如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是与物候----季节直接对应的,有关这方面内容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因篇幅所限不赘。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与依据二十八宿(天赤道)划分的季节直接对应,则体现了十二支的赤道属性。 三、干支四柱与十二支 囿于残编断简和古史传说的只言片语,学术界对商周以前十二支与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关系介绍得比较少,我们只能从古籍中所记载的干支四柱与十二支无法分割的关系中去了解这些内容。 据中华历术学专家蒋南华先生考证,“我国先民在六七千年以前的炎黄时代就已使用了干支纪年、十二地支纪月、十天干和甲子干支纪日及十二地支纪时。《资治通鉴·外纪》:“包牺氏没,女娲氏作;元年辛未。”“神农纳奔水氏女曰听訞,生临魁。帝临魁元年辛已……辛承元年辛已……帝明元年丁亥……帝直元年丙丁……帝釐一日克元年辛酉……帝哀元年己酉……帝榆罔元年壬辰……” 是说干支纪年始于女娲氏和神农。以上元太初历创制于公元前 5037年(甲子)为佐证,说明《资治通鉴·外纪》之说可信。又,《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徵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岁)甲午征用,七十九年(岁)壬午即真,百岁癸卯崩。”《史记·夏本纪》集解:“夏启元年甲辰,十年丑崩。”《史记·周本纪》集解:“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威烈王“元(年)丙辰,崩己卯;安(王)元(年)庚辰,崩己巳。”《史记·十二诸候年表第二》:“欲一观诸要难自共和讫孔子表”《表》云:“庚申共和元年,以宣王少,大臣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庚申,经六个“甲子”至周敬王四十一年(亦即鲁襄公十六年)壬戌孔子卒,再至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凡 365年有条不紊,可知干支纪年由来久矣! 关于天干纪日,20世纪三十年代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乙编)云:"共工口(笔者认为此缺字为“推”)步十日四时。’十日,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纪日。天干纪日,十天一轮回,即为一旬,三旬为一个月。《战国策·楚策二》:"十日十二辰’,也是用十天干纪日,用十二地支纪时。《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云:"黄帝得定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可见早在炎黄之世就用干或干支纪日了。《世本·作篇》、《吕氏春秋》和《史记·五帝本纪》正义等云:"黄帝命大挠作甲子,容成造历。’还说明从黄帝时代起,历代王室就委任有专门编制"甲子’(历书)的官吏”[14]。其中“共工推步十日四时。”十日,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纪日。“十日”除了代表时日的日以外,还代表古老的中华民族曾经使用过的由彝族人民承传下来的十月历(一年十个月分为五个季节,五季与五行直接对应),这已由民俗学专家刘尧汉先生、自然科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15] 等学者予以证实。而且《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的:“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长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肾主冬,……其日壬癸。……”其中的甲乙日、丙丁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 现今学术界也一贯承认“干支历法起源甚早,殷商时期甲骨书契上就有干支纪年的记录。”[16]甲骨书契有时也称“卜辞”,“卜辞用的是干支记日法,并有长达五百多天的日数累计结果。……”[17]甲骨文中的干支历法,“书法整齐,刻笔挺秀,就象我们今天的月份牌一样。……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到现在,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没有错乱或间断过,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法,是我国古代文明值得骄傲的一例。”[18] (见甲骨文殷历甲子表) 甲骨文殷历甲子表 中华文字发展到甲骨文就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汉字了。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干支历法,体现出干支四柱起码在四千多年前,甚至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经成为相当正规和相当完善的历法。 干支纪年、十二地支纪月、十天干和甲子干支纪日及十二地支纪时,实质上就是干支四柱的纪年、月、日、时。而干支四柱的纪年、月、日、时,也是十二地支的纪年、月、日、时。北斗周年徊转360度;一月30度;一日一度;一个时辰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地支的纪年、月、日、时,其空间取向全部在北斗观象授时系统之中。干支四柱的源远流长证实了十二支的源远流长,二者无法分割的关系证实了十二支与北斗观象授时系统无法分割的关系。 四、观测仪器与十二支 赤道坐标系的观测仪器有晷表、律吕、浑仪等。晷表、律吕笔者有另文分析,不赘。 我国赤道式装置浑仪的出现早于世界各国。《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璇玑玉衡就是观测天象的古老仪器。浑仪则是璇玑玉衡之后用来对天体进行观测的仪器,七政指日、月、五星这七个天体。 徐振涛先生指出:“浑仪的基本结构是一个与天球赤道相一致的圆环,——赤道环和一个通过天极、与赤道环垂直而可以转动的圆环——时圈环,再加上一根可以在时圈内徊转的窥管(当然实际的浑仪装置还要复杂些)。这种装置使得观测者只要转动时圈环和其中的窥管,便可以通过窥管内观测任何一部分天空上的天体,并且可以在时圈环上读出这天体的"去极度’,在赤道环上读出这天体与另一天体的"距度’。"去极度’就是赤道的余弧,距度就是两天体的"赤经差’。如果天体之一换为春分点,距度也就是赤经了。因此,浑仪结构的基本原理,就是使它对应于天体绕天极的圆周运动。这种赤道式装置十分便于跟踪观测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因而一直到今天还在现代化的天文望远镜中采用着。……没有浑天说的宇宙结构理论,没有赤道坐标系统以及按照这个系统装置的浑仪,是不可能有甘氏、石氏星表的诞生的,也不可能有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比较精确的五星行度表的诞生的。”[19] 李约瑟先生也指出:“环和浑仪的发展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最原始的浑仪是一个简单的单环,附有某种照准线或照准器,装在子午面或赤道面上。测量的结果,或是某星的北极距即纬度,或是入宿度即赤经。无疑,石申、甘德当时能用的也就是这样的仪器。一些证据表明,到落下闳、鲜于妄人的时代(约公元前一世纪)情况就是如此。不过这以后,情况变化很快。耿寿昌于公元前52年首次使用固定赤道环,公元84年傅安、贾逵加上了一个黄道环, 公元125年张衡又加上了地平环、子午环,浑仪至此完整。……”;“由于中国人看重天极—赤道系统,这导致了在仪器方面的两项重要成果,一是发明窥管和望远镜的赤道式装置,一是发明转仪钟和机械钟。我们来做些说明吧。对浑仪我已有暗示,仅需再加几句解释,它基本上是以天球为模型的大圆体系,窥管装于其中,因而它尽可能精确地指向视天穹上的任何一点。其次是支撑装置,它一直流传到今天,仍为所有望远镜装置的零部件形式,它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这个大厅中央天象仪的支撑装置。……”[20]也就是说,现代天文望远镜的支撑装置,是在中国人所创造的赤道式浑天仪的基础上承传而来的。古代中国 使用赤道坐标系观测仪器来观测天文现象制订历法,也证明了十二支非赤道坐标系莫属。 五、四维、八干、十二支是地平方位还是赤道方位? 在六千多年前已见成型的北斗观象授时系统,无庸置疑地证实起码在距今 6460± 135年以前中国天文学不是采用黄道和地平坐标系。四维、八干、十二支的出现也都在 公元 125 年以前,而且是以 斗柄指向确立出来的,这在汉初天文著作《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得相当齐备:“斗指子位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位则大寒;加十五日指 报德之维,则地气开始向上腾越,故曰冬至后四十六日而立春, 阳气解开冰冻。加十五日指寅位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位为春季的正中间,故曰春分,则有雷运行; 加十五日指乙位则清明风至。加十五日指辰位则谷雨;加十五日指 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春分后四十五日而立夏, 大风济。加十五日指巳位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位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位则阳气到达极盛,故曰立夏后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指 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夏至后四十六日而立秋, 凉风至。加十五日指申位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位则白露降。加十五日指酉位为秋季的正中间,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加十五日指辛位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位则霜降;加十五日指 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秋分后四十六日而立冬, 草木全死。加十五日指亥位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位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又为冬至。 故曰阳气生于子;阴气生于午,阳气生于子位,所以十一月正中为冬至。阴生于午位,故五月为小刑,斗杓为小岁;正月建于寅位,月(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顺从由左向右行的十二辰。” [21] 《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四维(在《中国天文学史》的《地平方位图》中用艮、巽、坤、乾表示)、八干、十二支都是依据赤道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而定位,可知由四维、八干、十二支所标示的方位不是地平、黄道方位,而是赤道方位。与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直接对应的十二支不应该称作地平十二支、黄道十二支,而应该称作赤道十二支。 六、为十二支正名的意义 十二支赖以创生的北斗观象授时系统、浑天观测仪器;赖以存续的干支四柱等瑰宝,在出土实物与文献记载中相互辉映,充分证实了十二支的赤道坐标系属性。 因为对十二支属性的认定,直接关系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六合、八卦、九宫等诸多知识的正确认知,所以如果将地平、黄道的桂冠戴在十二支的头面之上,就会导致学者们在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的十二支、十干、二十四节气之类历法时,常常是去黄道坐标系和地平坐标系中寻找这类知识的空间依据,比如黄道十二宫是在黄道两侧8度范围内划分的12个星座。由于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故太阳在天球上大约每月沿黄道移动30度,相当于每月位于一个星座。对比以上所谈十二斗建的内容,可知这二者之间没有相同之处。如果在黄道坐标系中寻找十二支的天文依据,只能是收效甚微,这就使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天地”空间背景的探讨无章可循,进而导致在探询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源头时歧义横生。不仅无法找到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如十二支之类的科学依据,而且很容易否定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科学性,并使与古代中国天文学息息相通的中化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总是笼罩在充满巫术色彩的阴云密布之中。 如果李约瑟先生所论述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之独特性已经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如果河南濮阳出土的六千多年前蚌塑的北斗、苍龙、白虎星图能够为现今学术界在论述十二支所代表的方位角之前而知晓的话,相信学者们一定会将十二支称为赤道十二支。然而现实的学术界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是近现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中学西范,使本来有一套独特理论,并且曾经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古代中国天文学,被并入西学之中。尽管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传统和本色并未全部被泯灭,但是这一学科的很多基本知识却被西方天文学的概念张冠李戴得面目全非。其中一个非常不应该有的重大失误就是,给十二支定错了属性,把 非赤道坐标系莫属的十二支,隶属于黄道坐标系或者是地平坐标系。只有澄清在这一问题上出现的谬误,才能为发掘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累累硕果拨开重重迷雾,支撑起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这就是为十二支正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周士奇·“太岁头上动土”·当代文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9.2:73 [2] 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北京:科学社,1979:109;[5]:61-62;[12]:66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北京科学社·1981.5:49;[17]:110 [4]百科知识·1997.4:52 [6]李勇·北斗观象授时系统·南京大学学报·1991.10:653 [7]柳洪亮·新出鞠氏高昌历书试析·西域研究·1993.2:16 [8]“帝”字的本意是化生万物的处所。 [9]“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均系于斗。” [10]秦广忱·中国古代一项特殊的农业季度问题----论《素问》的农业季节历·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京):333-341 [11]见柳洪亮·新出鞠氏高昌历书试析·西域研究·1993.2:16 [12] 《隋书·律历·上·侯气》:“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古,于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蔂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高祖异之,以问牛弘。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吹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高祖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于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 [14]蒋南华.光辉灿烂的古代历法.贵州社会科学.2001.1:79-85 [15]彝·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与彝族虎宇宙观·昆明:云南人民社,1985;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J]·1986.5:15 [16].张其成·易学大辞典·北京:华夏社, 1992.2: 555 [18].唐汉良·谈天干地支·西安:陕西科技社, 1980.12: 8 [19]徐振涛·从帛书《五星占》看“先秦浑仪”的创制,《考古》1976.2第89-94 [20]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一九四四——一九八四)·沈阳:辽宁科技社,1986:486;468 [21]《淮南子·天文训》:“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五日而立夏,大风济。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 correct title for the twelve branches_ Abstract: The twelve Branches are also called twelve Horizontal Branches or twelve Ecliptic Branches by some scholars. The two kinds of titles both replace the twelve Branches of Chinese astronomy with the content of western astronomy. Tracing back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elve Branches and celestial poles, the twenty-eight Constellations of Equator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lough embodied by the prehistoric history of Chinese astronomy, combining the functions of four stem-branch pillars and the armillary sphere which had been put to use six or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it maybe proved that the twelve Branches can only be titled the twelve Equatorial Branches. Key words: Chinese astronomy, prehistoric history, the twelve Branches, attributes, equ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