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为了上岸,他们花钱雇人「盯」着自己

时间:2022-10-20 00:19:02 热评 我要投稿

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457万,相比2021年增加80万人。

同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实际录用人数3.12万,报录比高达68:1, 其中最夸张的职位,报录比接近20000:1 。

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复杂,眼看着考试时间步步逼近, 无数考生埋头扎进题海,一心只求“上岸”。

图/小红书

另一方面,疫情改变了大家的学习方式,特殊的“网课时代”,图书馆、自习室等线下学习场所相继关停, 在家备考成为一种愈发普遍的现象。

为了能在家专心备考,越来越多考生开始寻求结伴学习,试图将枯燥的单人苦旅,变成有人监督的陪伴学习。

一门新兴的工作应运而生, “督学”,顾名思义,监督学习,每日打卡,陪伴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完成。

图/IC PHOTO

那么,这门围绕学习出现的工作究竟是如何运行的? 我们联系到督学创业者张宏权,聊聊他和他的线上“督学”生意。

01 我花钱,找人盯着我学习

家住江苏盐城的张宏权是一家督学工作室负责人,作为第一批“入局者”,今天他的督学工作室已经有超过3000名学员和20多位核心管理。

“2020年5月,我还在读大三,当时学校突然遭遇疫情封控,全校师生都不能去上课,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整个学期的课我都要在线上完成。”

“当时我正在准备考研,突然转变的上课方式让我很难保持专注,不开摄像头的时候容易分心,这种状态肯定不行,于是我就在社交软件上发帖子,找到几位同样处境的在校学生,组建了一个4人学习小组。”

图/受访者提供

小组里大家会及时打卡学习进度,为了能坚持得更久,简单制定了群规, 每周学习打卡不得低于5次,否则会被清退,这就是‘督学’小组的雏形。

图/受访者提供

“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目标也从单一的考研拓展成考公、考编,每组都有组长,负责督促和考勤打卡,每周还会公布打卡排行榜, 考试倒计时的紧迫感和随时被清退的危机感笼罩着每一个人 。”

“后来我突发奇想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在里面分享音乐给大家缓解压力,同时做备考攻略、自律方法的交流,之后又在腾讯会议上搭建了线上自习室,围绕着‘督学’又衍生出了早起监督、减肥监督等......”

图/受访者提供

网上越来越多人关注到“督学”平台,人数变多之后,问题也随之显现。

“比如我们监督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监督员们花费很多的时间,督学员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如果没有报酬作为支撑,很难可持续,所以我们督学员的流失率一直很高。 ”

“我大学专业是档案管理,也会学习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内容,所以会把日常所学的管理知识用在督学群的运营上,相继成立了业务处、财务处、人事处、宣传处。”

图/受访者提供

之后,我们又建立了了一对一监督平台督学部,提供一对一学习监督、早起监督等服务。

“有些服务是收费的,不过考虑到群里学生群体占大多数,所以价格设置比较低,比如专科督学员报酬是3元/天,本科5元/天,硕士6元/天,博士8元/天。平台收取10%或20%作为中介费。”

“我大家都没什么经济能力,押金模式更多是一种辅助,如果坚持打卡,也会用奖学金等方式返还给大家。”

图/受访者提供

02 督学,在监督什么?

在张宏权“督学”平台的简介中我们看到关于督学业务内容的简介:

主要分为社群监督和一对一监督两类。

业务包括视频云自习,24小时云上监督,每日早起监督,学习提醒,学生党督学和上班族督学等多种个性化标签。

图/受访者提供

张宏权向我们补充说:“现在已经有21个学习小组,除了4个考研组,还有考公、考编、雅思、建筑师、法考、专升本、注册会计师考试等,除了督学,还衍生出了读书组、健身减肥组和早起组。”

相比传统的线下自习,“督学”模式有如下几个优点:

门槛低:相比线下自习,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不用占座,不用担心图书馆外部杂音的干扰。

价格低:如今线下自习室月卡在1000元上下,价格并不低,相比之下线上督学价格更容易被接受。

多元化:在督学群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元的解答,即使是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也能得到帮助。

但小张也直言,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

“‘督学’并不意味着将主动权交给他人,内因是变化的根本,需要自身有一定学习意愿和自律基础,很多学生不到一个月就主动退出,打电话也联系不上,我们也会感到遗憾。”

图/受访者提供

03 谁在为“督学”买单?

赵帆是监督社群的“元老级”成员,2020年加入打卡小组后顺利考上了心仪专业的研究生,目前在平台做督学员。

他告诉我们:“当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每天和组里的伙伴早晨做学习计划,晚上复盘,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影响一生。”

图/受访者提供

“从学员变成督学员的审核非常严格,我把学历证明、教师资格证,英语六级等证书全部上传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会让我考试,100分题库,成绩90分之上才能成为预备督学员,通过一对一监督一周无差评,才能成为正式督学员。”

图/受访者提供

“督学对象中有29岁已为人母,边上班边备战法考的宝妈,除了督学我会用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论。”

“也有边工作边二战考研的上班族,复习时间有限,我一路走来知道是怎么回事,会倾囊相助,让他们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我监督过的高考三战的孩子,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与家长的焦虑,我会用成年人的视角帮他解读问题,有次考试他考了不错的成绩,家长还特地打电话过来感谢,这让我觉得督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督学”并不是手执教鞭,一味高强度施压的工作。

“很多学生备考时长期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会找我们诉苦,我们不仅要监督,更多还要陪伴,给予肯定和正反馈,需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节奏。”

学习是一种技能,但很多人意识不到学习本身也是需要学习。

在传统印象中,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学习一直在和“苦”挂钩。

其实我认为取得好成绩是一种狭义的学习,还有一种广义的学习是:当答案A出现,你可以利用目前的知识输出答案B,不仅在学习如此,生活中更是如此。

“只有淋过雨的人才知道如何给别人撑伞。”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我获得过督学员的引导和鼓励,没有督学,可能自己就考不到研究生。我希望能把这份鼓励传递,现在为了督促学生早起,我每天也要早晨7点起床,也算是一种双向的受益。”

图/IC PHOTO

对于“督学”行业的未来,赵帆有一些自己看法:

“我看好督学的发展,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经历从混乱无序到规范有序的阵痛,我在很多平台已经看到有人发文吐槽找的督学员不专业、中途消失、甚至和学员起冲突, 因为暂时没有相关条例规范,大家选择的时候要注意甄别 ,未来督学一定会走向规范。”

自律是通过心理约束自己的行为,他律是用规章制度管理自己, “督学”的出现仿佛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答案,用主动寻求他律的方式完成自律。

在某种程度上,督学员也承担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间的缝隙。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撰文:杨一凡 校对:柳宝庆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一起聊聊

对于兴起的“督学”服务,你是否看好?说说看